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心血管內科醫(yī)學進展 > 預激綜合征的心電圖改變
臨床陣發(fā)性心動過速反復發(fā)作和猝死的潛在危險容易被誤認預激綜合征的心電圖改變,另外預激綜合征的心電圖改變掩蓋心肌梗死、束支阻滯和心室肥大,。多年來預激綜合征一直倍受臨床關注。近年隨導管射頻消融的臨床應用,不僅使心動過速獲得根治,同時對預激綜合征的臨床心電圖表現:PR間期、δ波、對QRS終末向量和PJ間期的影響、ST-T改變和臨床心動過速等方面都有了進步認識。這些新認識有助預激綜合征復雜心電圖分析和臨床處理。
1.PR間期縮短的認識
預激綜合征房室間有兩條傳導路徑(正路和旁路),PR間期是代表快的一條徑路下傳心室的時間。
(1)PR間期縮短(<0.12s)
是旁路下傳心室快于正路的表現;此時PR間期代表經旁路下傳心室的時間,包括從起搏點到旁路的房內傳導時間與旁路下傳心室時間之和。在心電圖分析中應注意下列兩點:①當旁路距起搏點較近時(如靠近旁路的房性異位心搏),房內傳導時間明顯縮短,可使δ波重疊在P波上,PR間期縮短至難以分辨和測量,此時極易將房性早搏誤認為室性早搏(見圖1)。②正路如有房室傳導阻滯將被旁路傳導掩蓋(不能依PR間期和P與QRS的關系做診斷,見圖2)。對預做射頻消融的患者,術前明確正路房室阻滯尤為重要。
圖2預激綜合征掩蓋一度房室阻滯(在預激間歇時示PR延長)
(2)PR間期不縮短(甚或延長)
不能排除預激綜合征,如隱匿性、潛在性、不完全潛在性預激綜合征;少數顯性預激旁路下傳心室時間>0.12s,PR間期不短有δ波,此時易誤診為心肌梗死。
2.對δ波的認識
δ波是激動通過旁路較正路預先傳入心室,引起部分心室肌提早緩慢除極的表現。①δ波的大小(時間):取決于旁路與正路下傳心室的時差。差值小δ波不明顯,無δ波不能排除旁路前傳預激心室,如不完全潛在性預激綜合征(見下文)。②δ波的結束:代表正路傳入心室的開始,并不代表旁路預激心室的結束(見圖3,此時旁路繼續(xù)緩慢除極心室被正路快速除極心室掩蓋)。
A.旁路預激心室形成δ波;B.正路下傳心室開始快速除極,δ波結束(旁路繼續(xù)預激心室被掩蓋);C.旁、正兩路共同除極心室結束形成單源性心室融合波(在形成δ波的同時影響波形和終末向量)。
| 3.對最大向量和終末向量的影響
(1)影響最大向量和終末向量
近年研究表明典型預激綜合征的QRS波群是經旁路和正路下傳心室形成的單源性心室融合波。顯性預激綜合征旁路前傳心室不僅影響初始向量(形成δ波),并且影響最大向量和終末向量。臨床早已注意到預激綜合征可產生酷似心室肥大樣心電圖改變,但預激綜合征對終末向量的影響直到近年才被臨床關注。1999年Lau等曾報道3例預激綜合征終末向量改變的病例,并提出V1呈rSr′有助左(后、側)旁路的診斷。2004年我們對照分析129例顯性預激綜合征消融旁路術前、術后心電圖,觀察到129例均有終末向量改變,且終末向量改變與預激向量和旁路的位置有關。在預激波不明顯時觀察終末向量改變可能成為旁路前傳的重要線索。
(2)以終末向量改變?yōu)橹饕憩F的預激綜合征
當旁路下傳心室時間等于或略慢于正路時,仍能使旁路連接部位心室肌預先除極(與正常比),形成心室融合波。此時,PR間期正常,無δ波,終末向量和波形改變(通過與心動過速對照)成為旁路預激心室主要表現,我們暫稱之為不完全潛在性預激綜合征(見圖4)。診斷:①竇性心律無典型預激心電圖表現,但QRS終末向量與AVRT發(fā)作時不同(排除差異傳導);②抑制正路(如用ATP)或做心房調搏誘現δ波,或心內電生理檢查證實靶點V波與體表QRS(無δ波)最早起點接近同時出現有助明確診斷。
A.正路下傳略快于旁路(PR間期正常,無δ波);B.旁路傳入心室使連接點處心室提早除極;C.正、旁兩路共同除極心室結束,形成單源心室融合波(以終末向量和波形改變?yōu)橹饕憩F)。隨著“不完全潛在性預激綜合征”的明確,依旁路的前傳功能和心電圖表現可將預激綜合征分為4種類型,詳見表1。使我們進步認識到:δ波是旁路前傳心室快于正路的表現,QRS終末向量改變是旁路前傳心室的標志。
4.對PJ間期的影響
(1)不延長PJ間期且可能縮短PJ間期
預激綜合征QRS增寬是旁路提早除極心室所致,但不延長心室除極結束時間(不延長PJ間期),PJ間期延長已公認是束支阻滯與預激綜合征的鑒別要點。我們近年研究進步證實預激綜合征不僅不延長PJ間期,且可能縮短PJ間期(旁路使正路最后除極部位心室肌提早除極時)。特別是當并旁路同側束支阻滯時,不僅可掩蓋束支阻滯的波形,同時可使BBB延長的PJ間期縮短到正常范圍。提示預激綜合征PJ間期正常雖有助與束支阻滯鑒別,但不能排除合并束支阻滯(當AVRT呈旁路同側束支阻滯,尤其是<150bpm時,應警惕并束支阻滯)。
2)PJ間期延長的臨床意義
預激綜合征PJ間期延長是正路傳導阻滯的心電圖表現,常見于預激并正路一度、三度房室阻滯或束支阻滯,三者鑒別,詳見表2。
5.對ST-T改變的認識
預激綜合征繼發(fā)ST-T改變可掩蓋、酷似心肌缺血,預激綜合征并心肌缺血/梗死是心電圖診斷的難點。近年對預激綜合征繼發(fā)ST-T改變的特點、合并原發(fā)ST-T改變的表現和消融后電張調整性T波均有進步認識。
(1)繼發(fā)ST-T改變的特點
①方向與δ向量相反;
②改變程度與δ波大小呈正相關;
③形態(tài):ST段改變呈非水平型,T波倒置呈非對稱樣。
(2)合并原發(fā)性ST-T改變
①δ波明顯時出現與δ波同向ST-T改變;
②ST段變成水平型或T波呈對稱樣改變;
③在δ波無明顯變化而隨臨床癥狀出現ST-T動態(tài)變化,均提示并有原發(fā)性ST-T改變。伴隨癥狀新出現的原發(fā)ST-T改變,提示急性心肌缺血;伴有肌鈣蛋白升高,提示并急性心肌梗死;如無臨床癥狀和動態(tài)變化的與δ波同向ST-T改變,亦見于早期復極綜合征的影響(早期復極綜合征:主要在胸前V2到V5及下壁導聯上出現凹面向上的ST段抬高,伴高T波,R波降支有挫折或J波,上述改變運動后可消失)。
(3)電張調整性T波改變
在間歇性預激或消融旁路QRS恢復正常后,由于電張調整作用可一過性出現T波對稱倒置,易誤診為心肌損害。其特點:倒置T波出現在預激時以負向波為主的導聯,且僅在QRS恢復正常后一過性出現。
6.對臨床心動過速的認識
心動過速反復發(fā)作是預激綜合征患者求醫(yī)和治療的主要目的。心動過速常見是AVRT和Af、AF,掌握心電圖表現診斷多無困難。但對“心動過速的臨床意義”和“無心動過速的患者”是否需要處理?近年提出“預激性心動過速”和“無癥狀性預激綜合征”新概念。
(1)預激性心動過速
預激綜合征并SVT的特殊臨床意義在于旁路前傳心室:
①旁路前傳QRS寬大畸形易誤認為VT;
②Af時易引起極快心室反應易誘發(fā)室顫;
③藥物治療必需選用抑制旁路的藥物。
為此近年來提出“預激性心動過速”新概念,特指預激綜合征伴經旁路前傳心室的心動過速,包括竇性、房性、房室折返、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和房撲、房顫等。并按室律是否規(guī)整分為室律規(guī)整的預激性心動過速(如逆向性AVRT、多旁路AVRT、AVNRT伴旁路前傳、AT、AF1:1或2:1下傳)和室律不規(guī)整的預激性心動過速(房顫和傳導比例不定的房撲)。
(2)無癥狀性預激綜合征
是指心電圖有典型預激表現,而臨床無心動過速癥狀的患者。因無臨床癥狀,過去只稱為預激樣心電圖改變,認為無需處理。近年對年輕無癥狀患者隨訪發(fā)現:1/3患者可出現心悸、SVT,嚴重者可以房顫-室顫(猝死)為首發(fā)表現。2012年“專家共識”認為對年輕無癥狀預激綜合征患者應進行危險分層決定處理意見。
①對ECG(DCG)記錄到間歇預激、或運動試驗能消除δ波者風險低,應定期隨訪(出現癥狀、暈厥按有癥狀處理)。
②對無創(chuàng)檢查不能消除δ波者,應做電生理評估。如誘發(fā)Af,SPERRI≤250ms,猝死風險高,應考慮消融治療;SPERRI>250ms,猝死風險低,宜結合消融并發(fā)癥風險、心臟病情況和預激對心功能的影響綜合分析決定選擇消融治療方案。
相關閱讀
首個年輕患者預激綜合征指南問世
預激綜合征臨床表現及心電圖表現
典型預激綜合征的病因
近期,美國心臟學會(AHA)發(fā)布了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的相關事宜的科學聲明,...[詳細]
糖尿病與冠心病互為高危因素。當糖尿病與冠心病并存時,患者發(fā)生嚴重不良心血管...[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