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腦卒中,通常是指孕28周至生后28天內新生兒腦血管一個或者多個分支因各種原因發(fā)生梗塞,導致相應供血區(qū)域的腦組織因缺血而發(fā)生壞死,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兩類。胎兒期多為出血性,新生兒期多為缺血性改變,不僅可引起新生兒死亡,還可造成存活者終生殘疾,如腦癱、癲癇和行為認知缺陷等。
目前發(fā)現有近百種因素可導致新生兒腦卒中,包括新生兒產前、產時及產后等諸多因素,1.產前因素:包括母親高危生產,胎盤及胎兒等因素,2.產時因素,其中包括抬頭吸引助產,產道擠壓、新生兒窒息、臍帶脫垂、臍帶螺旋過長或者過短,胎盤老化等,3.產后因素,包括心臟及血管異常,比如血凝異常、腦缺血缺氧改變,遺傳代謝疾病、動脈導管未閉,感染性疾病等。
臨床表現:新生兒腦卒中發(fā)病隱匿,尤其宮內發(fā)病者很難被發(fā)現。約半數新生兒期無神經系統癥狀,至生后4~5個月出現發(fā)育落后于正常嬰兒,或出現抽搐等癥狀,才考慮做神經影像學檢查而被發(fā)現。生后1周內發(fā)生驚厥是急性期最常見的癥狀,90%在生后3天出現臨床癥狀,驚厥是最常見的表現,多表現為局限性痙攣性抽搐,也有的表現為微小型發(fā)作,易被遺漏。發(fā)作時左右兩側肢體不對稱,兩側肢體肌張力減退也不對稱。發(fā)作間期大多不伴有腦病其他癥狀,也有患兒表現為非特異性神經癥狀,如呼吸暫停、衰弱無力、喂養(yǎng)困難和/或昏睡等。新生兒腦卒中急性期后最常見的神經系統后遺癥是偏癱,也會其他神經系統后遺癥,如難治性癲癇、認知障礙、語言發(fā)育遲緩和行為問題等。
輔助檢查:1。腦電圖,2.影像學檢查:是重要的輔助手段,包括頭顱超聲、CT/MRI,MRI是診斷新生兒腦卒中最安全、可靠的方法,可顯示小動脈變化。
根據臨床癥狀及影像學等相關檢查可做出診斷,治療方面,急性期治療手段有限,主要是對癥治療,維持水電解質、PH、血糖等內環(huán)境穩(wěn)定,慢性期主要目標是減輕后遺癥,最大限度的恢復運動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建議早期康復訓練。期間促進血管及神經再生,抗氧化、營養(yǎng)腦細胞藥物治療,抗凝治療存在爭議,以肝素鈉應用常見。
隨著前列腺癌發(fā)病率的逐年上升,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多...[詳細]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