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臟之瘀與肝臟之瘀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2018-12-11 17:20
閱讀:8249
來源:愛愛醫(yī)
作者:李雯
責任編輯:點滴管
[導讀] 肺主宣肅、肺朝百脈、肝主疏泄,病理條件下,肝氣郁結、肝氣犯肺。肺與肝的關系主要表現在氣機的調節(jié)方面,而氣機的調暢與否,正是血液能否正常循行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肺主宣肅、肺朝百脈、肝主疏泄,病理條件下,肝氣郁結、肝氣犯肺。肺與肝的關系主要表現在氣機的調節(jié)方面,而氣機的調暢與否,正是血液能否正常循行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楊仁齋在《仁齋直指方》中說:“蓋氣為血帥也,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滯,氣溫則血溫,氣寒則血寒,氣有一息之不運,則血有一息之不行”。《血證論·陰陽水火血氣論》云:“運血者,即是氣?!薄侗静菥V目》卷五十二言:“故曰氣者血之帥也。氣升則升,氣降則降;氣熱則行,氣寒則凝?!毖旱恼_\行,決定于氣的推動作用和固攝作用之間的協(xié)調平衡。肺主降而肝主升,二者相互協(xié)調,是全身氣機調暢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肺的宣發(fā)布散和朝會百脈功能與肝的疏泄功能相配合,到達推動和促進血液正常運行的作用。若肝升太過或肺降不及,則氣火上逆,出現“肝氣乘肺”或“肝火犯肺”,氣機逆亂,血隨氣升,表現為咳逆上氣,伴有面紅,目赤,頭痛,甚則咯血等病理現象。若肺失清肅,燥熱內盛,亦可影響及肝,肝失條達,疏泄不利,血隨氣陷或氣滯血瘀,表現為咳嗽,伴有胸脅引痛脹滿,脘腹墜脹等病理現象。
肝肺二臟在血瘀證的形成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但是肺臟之瘀與肝臟之瘀又有本質的區(qū)別。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有云:“有所墮墜,惡血留內……積于脅下,則傷肝?!别鲅w內在體內停積,當超過肝臟去瘀生新功能的極限時,就會對肝的疏泄功能造成損傷,并進一步影響肝藏血的功能。瘀血傷肝與肝能化瘀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張氏醫(yī)通》言:“肝臟生發(fā)之氣,生氣旺則五臟環(huán)周,生氣阻則五臟留著。”表明肝膽生發(fā)之氣鼓舞其他臟腑的氣化活動,而臟腑氣化維持了升降出入的平衡協(xié)調。正如《讀醫(yī)隨筆》所云:“凡臟腑十二經之氣化,皆必藉肝膽之氣化以鼓舞之,始能調暢而不病?!备螝獾倪\行障礙主要包括氣郁和氣逆,氣郁是氣機不暢,疏泄不及,多由情志抑郁或者濕熱侵襲所致,肝氣郁所致的血瘀證,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癥積、腫塊,痛如針***割,痛有定處,拒按,常在夜間加劇,面色黧黑,肌膚甲錯,口唇爪甲紫暗,或皮下紫斑,或膚表絲狀如縷,或腹部青筋外露,或下肢筋青脹痛等,舌質紫暗或見瘀點瘀斑,脈象細澀。女子可見**脹痛、月經不調或痛經閉經等。除上述血瘀證主要見證之外,肝氣郁所致的血瘀證還伴有精神抑郁、胸悶、太息、納呆、脅肋脹痛等。氣逆是氣機上逆,升發(fā)太過,多由情志**,五志過極化火所致,肝氣逆所致的血瘀證,除上述血瘀證主要見證之外,還伴有兩脅撐脹竄痛、急躁易怒、失眠多夢,頭目眩暈、泛酸胃痛等。
肝之瘀在氣,肺之瘀在津。固然肺瘀與氣亦密切相關,但除了與氣機的運行相關,還與津液的敷布代謝有關。肺主宣發(fā)肅降,并通過其宣發(fā)肅降功能對體內水液的輸布、運行和排泄起疏通調節(jié)作用,若肺氣郁滯,則津液內停生痰,血運不暢成瘀。津血同源,痰瘀異形而同源,皆為**為病的病理產物,血運失常生瘀,絡脈瘀阻,“血不利則為水”,影響津液輸布,聚為痰濁,痰濁阻滯,氣機不暢,則血滯生瘀,痰瘀互為因果。二者可相互轉化,兼挾致?。共∏殄e綜復雜。痰瘀互結,阻于肺絡,終成“肺瘀”。慢性肺系病證,多有長期咳嗽、憋喘反復發(fā)作,此時不僅是肺中有伏飲,而且內有瘀血。痰瘀伏肺,膠結不解,使得咳喘纏綿難愈,反復發(fā)作。因此肺瘀之主癥,在血瘀證的常見癥狀之外,還伴有咳、痰、喘等癥狀,這與肝臟之瘀所伴有的“氣”的癥狀如漲、痛、悶以及情志變化是有著顯著區(qū)別的。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y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lián)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