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完高中之后,進了大學別人隨學隨玩、你還在上高中。
2、如果是18歲上大一。本科到博士,如果你很優(yōu)秀去上8年制那就好說了,否則至少10年,28-29歲畢業(yè)。這還是命很好的,現(xiàn)在博導每年可以帶2個,牛人可以再多帶1-2個,甚至可能從2個專業(yè)里面招生,但以后都會漸漸萎縮名額。我知道的今年某A校已經是每個博導每年只能帶1個,牛人要各種申請簽字才多給帶1個。某B校則是0.6個,也就是5年只能帶3個。本來醫(yī)學的高學歷這些年來就水分的厲害,但凡有個名字的醫(yī)院就非要博士,以后可見要求更高、更難上博士。不想上怎么辦?也可以,醫(yī)療行業(yè)的缺口其實還是很大的,如果你耐心、甘心去一沒資源二沒人三沒環(huán)境的低層醫(yī)院。
3、出來之后還要1-2年規(guī)范化培訓第一階段,大輪轉,沒有自主、沒有專業(yè),甚至在有的地方沒有機會、沒有尊嚴。能培訓的醫(yī)院大多在經濟不錯的地方,你拿的那點基本工次和零點幾的獎金還不知道夠不夠你吃住。培訓結束,如果考試通過,30-31歲,恭喜你可以開始當住院醫(yī)生了。如果中間你還工作了個一兩年,可能還沒法算工齡。國內的住院醫(yī)生,和國外的絕對不是一個概念。正常的收入本來就不多,灰色收入在你職稱更高之前根本不要想。上學這么多年還有大把的開銷。我直說,以后這可能不是哪個窮家孩子就能隨便進的行業(yè)了。
4、你還得搞科研。不管你是不是把上臨床治病當理想,你都得搞科研。不管你是不是把科研當作長遠的職業(yè)發(fā)展訴求,你都得搞科研,或者“造”科研,你懂的。在舉國科研的形式下,其實你讀的碩士和博士極有可能都是科研的而不是臨床的,那么前面說的培訓要變成3年。
5、臨床好玩么?臨床不好玩。醫(yī)患關系詭異,工作強度大。這個世界不是你告訴患者“我真為你好”他就相信你的,也不是家屬說“我理解你”就可以讓你放心的,人家要找你的時候,不會管你是不是已經忙了一晚上、或者是即將要忙一晚上。
6、最要命的一點,我要單獨提出來,是“道德制高點”.在許多人看來,醫(yī)生就應該只談救人不談錢,醫(yī)生就應該隨時隨地聽招呼,醫(yī)生就應該滿足患方一切要求,醫(yī)生就應該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土里。問題是,這些話你根本不能反駁,再有理由也不能反駁,因為人家可能直接扣一個“沒醫(yī)德”的大帽子,傳出去幾乎沒有人同情你。你做了犧牲那是你應該的,有點毛病那就是良心敗壞。告訴你,你談戀愛都不會這么憋屈。
好了,說說專業(yè)上的事。如果你想學醫(yī)并以腫瘤為主要方向,你需要:
1、學好基礎課,比如解剖學(系統(tǒng)解剖、局部解剖、斷層解剖)、細胞生物學、組織學、胚胎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生理學、免疫學、遺傳學、微生物學、寄生蟲學等。
2、學好橋梁課,比如實驗診斷學、臨床診斷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預防醫(yī)學、流行病學、影像學、核醫(yī)學等。
3、學好臨床課,比如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眼科學、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皮膚病與性病學、神經病學、精神病學、傳染病學等。當然,這一部分可能有一多半是你以后不太用到的。
4、學好非醫(yī)學但你一定要用到的課,比如英語、統(tǒng)計學等。這是你進一步學習和減少被忽悠的重要保障。
為什么沒有腫瘤學?腫瘤學散布在各個地方?,F(xiàn)在新版的8年制教材有單獨的《腫瘤學》,但其它課程仍然必不可少。如果沒有前面的課做基礎,直接學習腫瘤,那么你可能看不懂或看得很慢;或者你是個高手,能看懂,但你不理解或理解得有偏差;或者你是個牛人,能看懂、能理解,但你無法融會貫通。醫(yī)學是要思考的,但它并不像高中的文科理科那么分明,它仍然需要很大的信息量。另外,理論知識與臨床體驗相差巨大,以上都是中規(guī)中矩的教材,不但需要反復看,而且需要自己查文獻、交流討論、思考設計,通過種種方法來進階,漸漸地在臨床上站穩(wěn)。
好了,你想從哪本書開始?我的建議是:好好學英語,以興趣而不是樂趣的眼光看看果殼問答【醫(yī)學】標簽下的好回復,待你高考填志愿之前,想好是不是真的學醫(yī)。有一本科普書《眾病之王——癌癥傳》,我作為從業(yè)者,從興趣的角度認為挺好的,但我不覺得適合讀來作為職業(yè)規(guī)劃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