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論壇|病例

搜索

首頁 醫(yī)學論壇 專業(yè)文章 醫(yī)學進展 簽約作者 病例中心 快問診所 愛醫(yī)培訓 醫(yī)學考試 在線題庫 醫(yī)學會議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專業(yè)交流 > 幾種臨床常見眩暈癥的特點

幾種臨床常見眩暈癥的特點

2018-09-17 19:00 閱讀:5239 來源:愛愛醫(yī) 作者:周新會 責任編輯:點滴管
[導讀] 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BPPV),也稱耳石癥:BPPV是由一定的頭位所誘發(fā)的,持續(xù)時間短于30秒的劇烈眩暈。

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BPPV),也稱耳石癥:BPPV是由一定的頭位所誘發(fā)的,持續(xù)時間短于30秒的劇烈眩暈。常發(fā)生在中老年。眩暈具有以下特點:潛伏性:頭位變化后1--4秒后才出現眩暈。旋轉性:患者具有明顯的旋轉感,視物旋轉或閉目有自身旋轉感。短暫性:眩暈在不到1分鐘內自行停止。轉換性:頭回到原來的位置可再次誘發(fā)眩暈。疲勞性:多次頭位變化后眩暈癥狀逐漸減輕,屬于一種自限性疾病。手法復位治療有良效。

前庭神經元炎:系因前庭神經元受累所致的一種突發(fā)眩暈疾病。以青年、成年人多見。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發(fā)病較突然,眩暈和眼球震顫為其主要臨床表現。頭部轉動時加重,重癥者可伴有惡心、嘔吐,但無耳鳴、耳聾。眩暈持續(xù)時間較短。常在幾天內逐漸緩解,一般2周內多可完全恢復。少數病人可短期殘留不同程度的頭昏、頭暈和不穩(wěn)感。病側前庭功能檢查(冷熱水試驗)常顯示有功能減退或消失。有的可波及雙側。聽力不受影響。糖皮質激素與天麻素藥物靜脈點滴治療效果好。

梅尼埃病:為一種特發(fā)性膜迷路積水。以反復發(fā)作眩暈,伴波動性耳聾,耳鳴,耳脹(悶),頭脹感為特點,中壯年發(fā)病居多。1.突然發(fā)作外物旋轉感(真性眩暈)。2.眩暈伴前庭植物神經反應:嘔吐、面色蒼白、血壓偏低。3.眩暈伴耳鳴、耳聾、耳脹。4.眩暈伴自發(fā)性水平旋轉性眼震。5.頭部轉動或睜眼時,眩暈加重,安靜休息時減輕。6.眩暈持續(xù)時間短,眩暈20分鐘左右達**,一周內恢復。7.神志清醒。8.間歇期無眩暈,仍有耳鳴,聽力障礙,隨耳聾的加重而頭暈減輕,完全耳聾時,頭暈停止。9.反復發(fā)作,發(fā)作間歇期個體差異大,可持續(xù)數月至數年不發(fā)作。治療藥物:異丙嗪;雙氫克脲噻;西比靈。

幾種臨床常見眩暈癥的特點

圖片來源:123RF

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多見于青中老年女性,尤以更年期女性多見,神經敏感易激動或性格內向者容易發(fā)病。病前常有精神**,出現突然頭暈、外景眩暈、不敢睜眼,一般伴有惡心、出冷汗、面色蒼白等癥狀。聽力及前庭功能正常。除眩暈外,常伴有失眠,多夢,焦慮,易被誤診為頸椎病或腦血管病。治療藥物:神經妥樂品;抗焦慮抑郁藥;安定劑。

頸性眩暈:由于椎動脈與頸椎及其周圍結構有極其密切的解剖關系,前庭神經系統主要依靠椎-基底動脈供血,當椎動脈受累引起椎-基底動脈遠端分支內耳迷路或前庭神經核的缺血缺氧時即可引起眩暈。因此,凡有頸椎及其鄰近組織病變累及椎動脈引起的眩暈,統稱為頸性眩暈。其發(fā)病機制可分為椎動脈直接受累(狹窄、壓迫)的供血不足和頸后交感神經綜合征兩類。頸性眩暈多可采用物理治療而緩解。

小腦及腦干梗塞:患者多突然出現眩暈,往往伴隨有嘔吐,出汗,多見于中老年人,常有高血壓病,糖尿病,高脂血癥,長期大量吸煙,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史,查體可見共濟失調,飲水嗆咳,吞難困難等延髓麻痹癥狀,腦核磁共振檢查可見小腦或者腦干部位明顯的急性梗死灶。一經確診,需要及早住院治療,能夠在發(fā)病3小時內溶栓治療效果往往是最佳的。

小腦,腦干,丘腦腦出血:病史與腦梗塞相同,多見于高血壓病患者。也會表現已頭暈為主要臨床表現,腦CT可見高密度出血灶,不難診斷。

了解掌握以上常見病引起的眩暈的特點,對診斷和治療很有幫助。


分享到: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y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意見反饋 關于我們 隱私保護 版權聲明 友情鏈接 聯系我們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