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周之內(nèi),同一批研究者第二次報告:人們吃的食物和腸道內(nèi)的細菌可能會提高心臟病風險。
兩周前,他們說:基于肉毒堿——紅肉中的一種物質(zhì)——對腸道細菌的作用,它會讓人更可能患心臟疾病。這一次,他們又稱:蛋黃中大量存在的卵磷脂亦有同樣效果。
這項卵磷脂研究發(fā)表在 4 月 24 日的《新英格蘭醫(yī)學雜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它體現(xiàn)了人們對體內(nèi)細菌是如何影響健康和疾病的關注正日益增長。長期以來,科學家都關注著飲食習慣在心臟病中的作用;而將視野擴大至細菌則為研究拓開了一片新天地。
“我們腸道中的微生物也許和心臟病有關。” 該項目的第一研究者、克利夫蘭醫(yī)學中心勒納研究所(Cleveland Clinic Lerner Research Institute)細胞與分子醫(yī)學系主任斯坦利·黑曾(Stanley Hazen)博士說。
我們吃掉雞蛋后,一系列的事件自身體消化卵磷脂開始。卵磷脂被降解為其組成部分,包括一種叫做膽堿的化學物質(zhì)。腸道內(nèi)細菌代謝膽堿,釋放出一種可被肝臟轉化成氧化三甲胺(TMAO)的物質(zhì)。血液中高水平的氧化三甲胺是與心肌梗塞和腦卒中有關聯(lián)的。
為證明雞蛋能影響氧化三甲胺水平,黑曾博士讓志愿者吃掉兩只煮熟的雞蛋——他們血液中的氧化三甲胺隨即增高。但如果志愿者事先服用抗生素,清除了腸道內(nèi)細菌,再吃雞蛋就不產(chǎn)生類似效果了。
為觀察氧化三甲胺與心血管疾病的關系,研究者研究了4000名曾在克利夫蘭醫(yī)學中心看過病的病人:血液中氧化三甲胺越多的人,越有可能在隨后3年患心肌梗塞或腦卒中。
黑曾博士說,紅肉中的肉毒堿與卵磷脂在化學上類似。就像卵磷脂一樣,肉毒堿被消化后,膽堿釋放出來,然后被腸道細菌利用。
不過,新研究并沒有直接證明降低氧化三甲胺能阻止心臟病的發(fā)生。這需要大范圍地研究體內(nèi)氧化三甲胺水平降低的人群,應該可以在素食者和有高纖維飲食習慣的人群中展開。
黑曾說,擔心自己患心肌梗塞的人可以考慮在飲食中減少卵磷脂和膽堿的量,也就是少吃高脂肪和高膽固醇食物;也應該盡量不要吃添加膽堿的營養(yǎng)補充劑或維生素。
在一篇相關社論中,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y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的約瑟夫·洛斯卡爾佐(Joseph Loscalzo)醫(yī)生認為,以后也許有其他降低血中氧化三甲胺水平的辦法。比如讓人們服用益生菌,促進不會導致氧化三甲胺水平提高的細菌增長;或服用抑制合成氧化三甲胺的藥物。不過,這類益生菌和藥物尚不存在——即便是那群特別能提高氧化三甲胺的細菌也還沒被甄別出來呢。
隨著時代的進步,高齡孕婦隊伍逐漸龐大。順應時代需求, 生育治療技術也在不斷...[詳細]
床旁檢測是包括急救醫(yī)學和重癥醫(yī)學在內(nèi)的急診醫(yī)學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其快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