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痤瘡治療指南》內容預覽:
痤瘡是一種皮脂腺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其發(fā)病率為70%~87%,對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響超過了哮喘和癲癇。皮膚科醫(yī)師對痤瘡的治療選擇存在很大差異,有些治療方法療效不肯定,缺乏臨床試驗的文獻依據;有些甚至對患者有傷害,產生了不好的社會影響,使患者的經濟受損。
因此對目前正在從事臨床皮膚科工作而又未經正規(guī)皮膚科??朴柧毜呐R床醫(yī)師,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療痤瘡指南來規(guī)范其治療是非常必要的。當然,指南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新的循證醫(yī)學證據和新藥的研發(fā),痤瘡的治療也需與時俱進,定期更新。
痤瘡發(fā)生的病理生理學因素:痤瘡的發(fā)生主要與皮脂分泌過多、毛囊皮脂腺導管阻塞、細菌感染和炎癥反應等諸多因素密切相關。引起痤瘡的病理生理基礎是皮脂腺快速發(fā)育和皮脂過量分泌,而皮脂腺的發(fā)育是直接受雄激素支配的。進入青春期后雄激素特別是睪酮的水平快速升高,睪酮在皮膚中經5-α還原酶的作用轉化為二氫睪酮,后者與皮脂腺細胞雄激素受體結合發(fā)揮作用。
雄激素水平的升高可促進皮脂腺發(fā)育,并產生大量皮脂。部分痤瘡患者血中睪酮水平較無痤瘡者高。此外孕酮和腎上腺皮質中的脫氫表雄酮也有一定的促皮脂分泌作用。皮脂主要由角鯊烯、蠟酯、三酰甘油和少量固醇及膽固醇酯組成,痤瘡患者的皮脂中蠟酯含量較高,亞油酸含量較低,而亞油酸含量的降低可使毛囊周圍的必需脂肪酸減少,并促進毛囊上皮的角化。
毛囊皮脂腺導管的異常角化是另一個重要因素。粉刺的形成始于皮脂腺毛囊的擴大,這種擴張繼發(fā)于異常角化的角質細胞。在毛囊漏斗下部,角質形成細胞中板層顆粒減少,代之以大量張力細絲、橋粒和脂質包含體,這種角質細胞不易脫落,導致角質層增厚和角質物堆積,使毛囊皮脂腺導管堵塞、皮脂腺排出障礙,最終形成角質栓即微粉刺。
大量皮脂的分泌和排出障礙易繼發(fā)細菌感染。毛囊中存在多種微生物如痤瘡丙酸桿菌、白色葡萄球菌和馬拉色菌,其中以痤瘡丙酸桿菌感染最為重要。痤瘡丙酸桿菌為厭氧菌,皮脂的排出受阻正好為其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局部厭氧環(huán)境,使得痤瘡丙酸桿菌大量繁殖,痤瘡丙酸桿菌產生的酯酶可分解皮脂中的三酰甘油,產生游離脂肪酸,后者是導致痤瘡炎癥性損害的主要因素。
此外,痤瘡丙酸桿菌還可產生多肽類物質,趨化中性粒細胞,活化補體和使白細胞釋放各種酶類,誘發(fā)或加重炎癥。除上述因素外,部分患者痤瘡的發(fā)生還與機體的免疫功能等有關,特別是在一些特殊的痤瘡如聚合性痤瘡和暴發(fā)性痤瘡,免疫反應起著重要的作用。
痤瘡的分級:痤瘡分級是痤瘡治療及療效評價的重要依據。根據痤瘡皮損性質及嚴重程度可將痤瘡分為三度4級:
點擊下載完整版《中國痤瘡治療指南》
近幾年,為了適應基層艾滋病檢測的需要,一些沒有條件建立規(guī)范的艾滋病檢測實驗...[詳細]
The aim of this guideline is to revie...[詳細]